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、平稳发展,最近几年来,长三角铜加工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,国内大的铜加工企业基本上集中在长三角地区,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技术含量高,附加值增加,铜加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重大进展,整个产业在成长壮大。
废铜利用成为基础和先导
随着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,国家发改委已提出了“十一五”我国再生铜的利用在铜的总产量中要达到35%以上的目标,未来5年将达到56%,即国内回收60万吨,进口150万吨(金属量)。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,也是铜的矿产资源最紧缺的地区,但却是我国再生铜和铜加工产量最大的地区。3个地区,每年回收全国75%的废杂铜。
长三角以浙江为代表,是依靠回收利用发展起来的有色金属加工大省。据不完全统计,浙江省再生铜年产量在0.5万吨到5万吨铜材生产企业29家,小型铜加工企业达55家,废杂铜利用主要是生产铜板带、铜棒以及管材、线材等。浙江省废杂铜再生利用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,既有一批技术装备先进、生产规模大型的综合性铜加工企业,如宁波金田铜业、海亮集团、宁波兴业等,也有技术装备先进、拥有企业品牌的专业厂家,如浙江八达、浙江天河等。浙江省如台洲、宁波、镇海、永康等地正在加强再生金属加工园区建设,现已形成从回收、进口拆解、分类集中、加工利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
目前,台州是中国最大的废旧电机的拆解基地,年拆解量已经达到200万吨;浙江企业尤其是再生金属企业在延伸产业链,开发废旧金属的深加工,利用废铜生产铜材及黄铜制品,如浙江宁波和台州有1000多家企业生产铜阀门、水表等黄铜制品,已占据国际市场60%的份额,每年出口创汇25亿美元;永康以废铜生产小五金,素有中国五金之都之称;温州生产低压电器、铜板带、上虞和诸暨生产空调铜管、冷凝管;玉环生产各种阀门、洁具,年消耗黄铜达30万吨等。面对未来,废杂铜的再生利用将促进浙江乃至长三角铜加工业的持续发展。
|